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散文作家,如朱自清和冰心等,但还有一位同样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具哲理,每一篇都是“独立的创作”,融合了“诗的完美”和“小说的严谨”,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他就是李广田。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下这位著名作家的生平与故事。
李广田,1906年出生在山东邹平的一个贫寒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在一岁时被过继给了舅舅,改姓李,成为李广田。童年时,李广田就开始帮忙做农活,常常跟随祖父一同读《百家姓》,八岁那年,他被送进了私塾,开始了正式的学业生涯。 李广田自幼聪慧过人,拥有出类拔萃的学习天赋,总是名列班级前茅。1923年,他成功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那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李广田受到了这股思想解放潮流的深刻影响。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向同学们推荐新文学作品及苏俄文学,努力宣传新的思想理念。 然而,李广田的革命言论并未受到当时社会的宽容。1928年3月,李广田因宣传革命思想被山东军阀逮捕入狱,直至一个多月后,北伐军的到来才使得他重获自由。出狱后的李广田,先后在陵县和曲阜的几所小学教书。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的预科班,经过两年的学习,他顺利转入英文系的本科。 自1930年起,李广田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作品刊登在各大刊物上。与同系的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芳频繁切磋,三人的诗歌作品最终合编为《汉园集》出版,三人也因此并称为“汉园三杰”。 1935年,李广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返回济南中学任教,并陆续发表了两本散文集《画廊集》和《银狐集》。这些散文作品的风格与内容逐渐发生变化,原本多以个人的伤感与琐事为题材,转而开始向更客观、精致的描写过渡,标志着李广田散文创作的逐步成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广田辗转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通过这些经历,李广田愈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复兴的道路。 战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反对民主,甚至暗杀了许多民主人士,李广田深感愤怒,毫不犹豫地以真名发表文章,表达对民主人士的敬意,并对国民党的反动行为进行控诉。李广田随后随联大复员北上,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并于1948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他亲历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50年,李广田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高教工作会议,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的岁月里,李广田担任了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主管文科教学、科研与外国留学生工作。1952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李广田被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并于1956年升任校长。然而,在反右斗争中,李广田因直言不讳地对大跃进与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出看法,遭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降为副校长。 1962年,李广田终于获得平反,并恢复了党委常委职务。尽管正校长已经名正言顺地担任,他依旧没有恢复校长职务,继续担任副校长。 平反后的李广田,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散文,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59年,他重新整理了撒尼族的长诗《阿诗玛》,并为此写了长篇序言。然而,这一创作却使他陷入了深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云南大学校园内迅速贴满了批判李广田的大字报,学校也开始举行声讨会。会议上,一个口号响亮地喊出:“揪出云大的小吴晗!”工作组入驻后,李广田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名再度被翻出,之前他整理的《阿诗玛》被指责为“毒草”,甚至他的《花潮》一文也被断章取义,予以上纲上线的批斗。 自1966年6月24日开始,李广田遭遇了无尽的批斗与折磨,游行、体罚、拷问、拳打脚踢……他被关进了学校设立的“劳改队”中,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非人折磨。最终,在1968年11月2日,李广田被发现死于昆明市郊外的莲花池中。他的身体仍然直立在水中,头部受伤,面部满是血迹,脖颈上也有明显的勒痕。直到1978年8月,党和人民才正式为李广田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并对其作出了公正的评价。李广田的一生,虽历经曲折,但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纪念。
发布于:天津市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