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10月16日
全文3649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公元690年,一个重阳节,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万人呼喊的“劝进”声中,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 这位女皇的功与过,如今依旧争论不休。 文|潇湘倦客 >神都洛阳上阳宫内,67岁的武则天头戴旒冕、身穿龙袍,在百官注视下走向则天门城楼。这一天,大唐变成了大周。“朕宣布——自即日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公元69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武则天庄严宣告。城楼下数万臣民跪拜山呼“万岁”。
展开剩余92%六十七岁的女皇帝站在则天门上接受朝拜,她身后是绵延数里的紫帐,脚下是匍匐在地的文武百官。
这一刻,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时代正式开启。
惊心动魄的“劝进”仪式
九月初三清晨,天色刚亮,洛阳宫门外已是人声鼎沸。据《资治通鉴》记载,这天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文武百官、皇室宗亲、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和关中百姓,共计六万余人聚集在宫门外。
站在人群最前方的是御史傅游艺,他手持奏表,脸上掩盖不住的激动与不安。在他的带领下,六万多人将上演一场精心策划的宏大“劝进”戏。
傅游艺高声喊道:“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太后陛下当登基称帝,以顺天意!”身后数万人齐声应和,声浪震天。
让人人惊讶的是,站在人群中的,竟然还有61位显赫的李唐宗室。他们本该是最反对武氏代唐的人,如今却站在了最前排,他们的脸上挂着勉强而惶恐的笑容。
实际上,这些宗室成员大多刚刚死里逃生。就在前不久,武则天曾以谋反罪名诛杀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及常乐公主等一大批宗室亲王,幸存的李唐皇族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参与到“劝进”中来。
这一幕与其说是“顺天意”,不如说是“顺人心惧”。
而坐在宫中武则天,听着外面山呼海啸般的“劝进”声,坚持按照儒家传统“禅让”剧本完美地演绎完了“三请三让”的剧情。
祥瑞频现的“天授”之年
在“劝进”事件发生前,整个武周政权其实早已为改朝换代做足了舆论准备。和历史上其他政权更迭一样,首先就是各种“祥瑞”的频频出现。
公元690年农历七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献上了一部《大云经》。这部佛经中记载着“武则天乃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
武则天下令两京以及诸州各自修建大云寺一所,用来藏《大云经》,并命僧人进行讲解,她还街机将佛教的地位提升至道教之上。
《大云经》原名《大方等无想经》,原本是由北凉时期的天竺僧人昙无谶翻译成为汉文,该经中提到了一位“净光天女”,未来转世会成为转轮圣王,教化天下,供养佛舍利。白马寺的住持薛怀义则组织僧侣对这部经书进行了重新的注解和阐释。
几乎与此同时,唐太宗时期的一句预言也开始在长安和洛阳地区流传:“唐三世之后,则女武王代有天下”。据说太宗曾为此诛杀了一名绰号“五娘”的将领李君羡,没想到真正的应验在这里,这样的“谶语”往往能成为压倒性的政治舆论。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等人更是组织了大规模的祥瑞制造活动。据《旧唐书》记载,洛水中打捞出了一块白石,上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紫红色大字,武承嗣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大喜,她还为这块石头取名为“宝图”;又有巨石从嵩山出土,刻着“武曌”二字和“大周”国号。
这些祥瑞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人为制造的,但在当时却极具说服力。在舆论造势达到顶峰时,武则天终于“顺应天意”,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基称帝。
从才人到皇帝:非凡的崛起之路
武则天,出生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的商人家庭,14岁时因美貌被选入后宫,唐太宗封其为五品“才人”,赐名“武媚”,后世多讹传称为“武媚娘”。但直到太宗去世,她在宫中整整十二年,地位始终没有提高。
按照唐朝后宫惯例,先帝的妃嫔要么选择殉葬,要么出家为尼。武则天自然选择了后者,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这本应是她人生的终点,却戏剧性地成为了起点。
即位不久的唐高宗李治在一次前往感业寺进香时与武则天重逢,旧情复燃,不顾朝臣反对将她接回宫中,却不知这个决定后来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重回宫廷的武则天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果决手段。她先是设法使高宗废黜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于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
而这一步的迈出,伴随着的是令人胆寒的传闻。据说她为了谗毁王皇后,竟然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于王皇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对此都有所记载。
登上后位的武则天手段和魄力只增不减,由于高宗患有风疾之症,常常头晕目眩,不能处理朝政,于是便让武则天协助处理各种政事。武则天则乘机在朝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并逐渐地掌握了实际权力。
公元683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立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为帝,但又很快地将其废黜,自己则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对于她的种种所为,李唐旧臣和宗室们自然不满,先后有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反武;琅邪王李冲在博州举兵反武,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响应,但最终都兵败被诛。
武则天为了巩固权利,剪除这些李唐旧臣和宗室,开始大量重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通过极其严厉的手段打击反对者。这些酷吏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他们发明了各种残酷刑具,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朝臣一旦被举报几无生还的可能,甚至会满门被诛。
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这些措施虽然残忍,却有效地扫清了她登基道路上的障碍。
大周王朝的建立与治理
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公元690年10月16日),武则天在洛阳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并大赦天下。不久后又加尊号“圣神皇帝”,立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至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一年她67岁,她踌躇满志,将要用绚烂的政绩来谱写“大周”的历史。
这位女皇帝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
武则天为了抑制门阀士族,特别重视科举制度,并创立了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她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贵族子弟,而是看有无才能。因此她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了大量的高级官吏,寒门子弟有了更多晋升的机会。
这也就大大的刺激了普通人读书学习的热情,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正是这种科举选士的激励,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武则天还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她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
她下令编写《兆人本业记》,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每年春秋,派遣使者到各地州县巡视:“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要受到处罚,这使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也由高宗初年的380万户增加到了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九一,对于古代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
在军事方面,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虽然在高宗时期与吐蕃的战争时有失利,一度失去了安西四镇,但武则天登基以后,任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军西征,又重新收复了安西四镇。
无字碑下的历史评说
公元705年正月,81岁的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等人密谋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死后在乾陵留下了一座“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的猜测。有人说这是她自知功过难评,故不刻一字,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也有人认为这是她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的为好。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她在清除政敌时的残忍确实令人发指,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她也重用人才、知人善任,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都是受她提拔。甚至是开元时期活跃在政坛的姚崇、宋璟、张说、裴耀卿、张九龄等人,也都是在武则天时期培养和提拔的。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写道“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让贞观之世,是遵何道哉”,甚是怀念武则天时期的安宁日子。
美国的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甚至认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开明的统治者之一”。
历代上对武则天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
唐代对武则天的评价还算相对比较宽容中肯,基本上呈现出“本色化”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她的评价便越来越负面化。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她就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到南宋时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武则天的形象逐渐被“异族化”;
到了明代她的形象则更多的被“艳情化”,这可能与小说、戏曲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亦或者是男权社会试图将其去政治化,转而成为可供意淫和消费的历史“艳后”;
而到清代武则天的形象却走向了两个极端,正统士大夫阶层将她进一步“妖魔化”,一些弹词小说故事等却又将她“理想化”。
纵观武则天的形象在历史不同时期的演变,不难发现这是不同时代思潮、政治环境、社会心理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但无论如何,武则天确实是打破了千年以来的性别禁忌,以女性身份登上皇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她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异数。她既挑战了传统的性别秩序,同时也利用了这些秩序中的资源。她的统治既有开明进步的一面,同样也有残酷专制的一面。
今天,无字碑依然矗立在那里,千年来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每一位有心的过往者或许都在思考权力、性别与历史的复杂关系。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武则天传》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湖北省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