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天气闷热潮湿,尤其是“入伏”后,人体消耗大、出汗多,很多慢性病患者感觉身体吃不消,血糖也容易波动。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全科医生,我想提醒广大中老年糖尿病朋友:入伏后坚持早起活动,对身体或许是一种“自然的调理”,尤其是对血糖控制好了的老年人来说,早起养成习惯,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好变化。
早起不是盲目起早,更不能空腹锻炼或暴晒,而是要根据季节调整生活节律,顺应自然,早些起床,适当活动。不少糖尿病老人坚持入伏早起,发现身体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清晨起床走动,血糖可能更稳当
很多糖尿病患者早上起床一测血糖,发现空腹血糖总是偏高,这是因为夜间肝脏会自动释放葡萄糖,造成所谓的“黎明现象”。
如果能在早上醒来后适当活动一下,比如起床后一小时内慢走十几分钟,再吃早饭,有助于抑制这个血糖上升的小高峰。
人体在早晨的胰岛素敏感性相对较低,稍加活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让血糖更平稳,对长期控制糖尿病是有帮助的。
精神状态变好,人也更有劲儿
不少老朋友说:“早起后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听听鸟叫,看看太阳,人一下子就精神了。”这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早晨阳光中的紫外线较弱,但光照足,能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愉快的“多巴胺”。而糖尿病人因为血糖波动,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睡不好。
坚持早起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精神状态也能慢慢好起来。
胃口变好了,吃饭也香了
很多糖尿病人常常抱怨“吃饭没胃口”,尤其是天气一热,更是食欲差。清早起来活动一下,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胃酸分泌。
早上起得早、吃得准、动得当,反而能让人比赖床更有食欲。
尤其是早饭,如果能做到定点定量、吃些粗粮和蛋白质搭配的食物,比如燕麦粥加一个鸡蛋,再配点黄瓜、苦瓜,既管饱又不升糖。
排便更顺畅,减少便秘烦恼
很多糖尿病人有个困扰——便秘。其实跟起床时间晚、活动少、饮水不足有关。早起后喝一杯温开水,再慢慢走动十几分钟,刺激肠道活动,有助于“通大便”。
特别在入伏后,气温高、人出汗多,肠道水分容易被吸收掉,更容易干结。如果长期便秘,还会影响血糖控制、加重肠胃负担。坚持早起活动,能帮助恢复自然排便的节律。
血压也慢慢往正常靠拢
糖尿病人常常合并高血压,特别是清晨血压容易升高。这是因为早上交感神经活跃,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血压波动。
如果能早起后舒缓地活动,比如在小区里慢走、打打太极,反而能平稳交感神经的兴奋,防止血压突然飙升。长期坚持下来,血压可能会更加平稳,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
血脂和体重也可能“悄悄地”好起来
糖尿病人除了控制血糖,控制体重和血脂也很关键。入伏天虽然热,但早晨气温相对凉爽,适合做些轻微运动。
每天早起散步三十分钟,坚持几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助于降低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偏高的老人,早起活动结合清淡饮食,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合理的体重和血脂水平,也能帮助稳定血糖。
睡眠质量改善,夜里不再总醒
很多老年糖尿病人晚上睡不沉,容易醒、醒了又睡不着。这跟白天活动太少、节律紊乱有关。早起能帮助身体建立更自然的“生物钟”,晚上到了点就犯困,睡得更沉。
尤其在伏天,昼长夜短,顺应天时早起早睡,比熬夜赖床更养人。当睡眠好了,身体恢复能力也会慢慢提高,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有帮助。
入伏早起要讲究,别盲目起早贪凉
早起也不能乱来。老年糖尿病人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几个细节。
第一,起床不能太猛,醒来后在床上躺几分钟再慢慢起身,防止头晕摔倒。
第二,不要空腹运动。可以先喝点温水,吃几颗花生米、几片全麦饼干,防止低血糖。
第三,早上活动时间别太早,入伏期间建议在早上6点半到7点半之间起床,避开4点多最湿重、最凉的时间段。
第四,不要在烈日下活动,早上的阳光虽好,但也要避开暴晒,穿宽松浅色衣裤,带上遮阳帽。
第五,早饭一定要吃好。可以吃些山药粥、玉米、鸡蛋、豆浆、搭配点胡萝卜、苦瓜、西兰花,既低升糖又营养丰富。
早起是习惯,也是“养命”的方式
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比如早起,但要坚持下来却不容易。尤其是中老年人,只要肯坚持,入伏后早起早动,身体可能就会悄悄变好。这不是神奇,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生活的体现。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管不顾、生活节奏混乱。而早起,是一个改变生活节奏的起点。它不仅能帮助血糖控制,还能带来精神、睡眠、胃口、排便等一系列好处。
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人,特别是五六十岁以上的朋友,不妨从明天开始,早点起床,规律生活。哪怕开始只是提早半小时、走一小圈、吃一顿早饭,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可能就会成为你健康路上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3-10.
3.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编.《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