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了五年,普京终于掀桌子!中程导弹直指欧洲,白宫这回真急了
欧洲上空的空气,一下子冷了好几度。那种靠着君子协定维持的脆弱平静,就像薄冰一样,咔嚓一声,碎了。
莫斯科红场吹来的风,带来了一则让整个北约睡不着觉的消息:俄罗斯不玩了,那份单方面暂停部署陆基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承诺,作废。这份克制,从2019年美国人撕毁《中导条约》那天起,俄罗斯硬是撑了五年。
五年,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足够发生太多事了。这五年里,克里姆林宫就像一个耐着性子的老棋手,眼睁睁看着对手把棋子一步步拱到自己的王座前。现在,老棋手决定不再防守,他要亲自把“车”和“炮”摆上棋盘了。
导火索是什么?不是什么高深的战略密谋,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美国人带着他那帮盟友,把过去条约里明令禁止的家伙事儿,一件件搬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这些导弹系统,在欧洲,在印太,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离俄罗斯的软肋越来越近。
你得知道,2019年华盛顿退出《中导条约》时,给出的理由是俄罗斯违约。可他们转身就干起了自己指责别人的事。从2023年开始,这盘棋下得越来越露骨。能打中程目标的发射系统,堂而皇之地进驻欧洲的北约国家。那些军事演习,名义上是“防御”,实际上却一次次试用着能直接捅到莫斯科心脏的利器。
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太,戏码也一样。美国借着演习的名头,把“台风”导弹发射器部署到了菲律宾。演习结束了,人走了,装备却留下了。这就像一个邻居在你家院墙外头磨刀,还告诉你他只是在练习切菜。谁信?
更别提澳大利亚,2025年测试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未来的型号射程预计超过1000公里,这已经不是擦边球了,是直接踩在了《中导条约》的坟头上。德国人也计划在2026年部署SM-6导弹,这玩意儿原本是防空用的,现在摇身一变,也能干对地攻击的活儿了。这种“一物两用”的把戏,在军事上最是阴险。
俄罗斯的军事专家克拉姆尼克一语道破天机:美国人从2021年就开始布局了。他们组建的那个“多域特遣部队”(MDTF),听着挺时髦,其实就是个整合了远程火力、网络战、情报于一体的“超级打手”。他们甚至把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从军舰上拆下来,安上轮子,变成了陆基武器。
尤其是在德国成立的第二多域特遣部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冲着欧洲战场来的。这个部队可不是空架子,它囊括了从情报、网络、电子战到远程精确打击的全部要素,堪称一个微缩版的现代化军团,其核心任务就是在冲突爆发的最初几小时内,瘫痪对手的指挥和防御体系。
面对这种步步紧逼的“切香肠”战术,俄罗斯觉得再忍下去就成了傻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军事上的实际情况已经变了,现在的政治表态只是反映了这种变化”。说白了,就是牌桌上的规矩已经被你先破坏了,我没必要再假装斯文。
禁令一解除,俄罗斯的导弹工厂立刻马力全开。核心项目“奥列什尼克”系统,被看作是当年让整个欧洲胆寒的苏联“先锋”导弹(北约代号SS-20)的精神续作。这是一种可移动的发射平台,神出鬼没,2023年才首次亮相,预计到2025年中期就能批量装备部队。
高等经济大学的专家瓦西里·卡申说得更直白,这事儿早就该干了。之前的试验只是在试探,现在是要全面铺开。
除了“奥列什尼克”,行家们都预测,我们很快会看到陆基版的“口径”巡航导弹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特别是“锆石”,这种以8马赫以上速度在大气层内滑翔的武器,一旦变成陆基发射,对任何现存的防空系统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它的出现,将彻底改写“打击”和“拦截”之间的平衡。
想象一下,一枚从加里宁格勒发射的陆基“锆石”,几分钟之内就能飞临柏林或华沙上空,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威慑?
这些新家伙将装备给各个军种,不光是战略导弹部队,陆军和海军的岸防部队都会有份。部署地点也越来越清晰。白俄罗斯,这个俄罗斯的铁杆盟友,很可能成为第一批部署地。到2025年底,新组建的导弹旅将像棋子一样,散布在俄罗斯所有的军区。
这和苏联时代把导弹一股脑堆在东欧不一样。现在的部署更讲究,更具针对性。重点会放在俄罗斯的西北部和南部,这些地方离北约的领土最近,能像一把匕首,直抵欧洲的要害。这背后的逻辑,是从被动的忍耐,转变为主动塑造威慑。
这一系列动作,正在把全球安全局势搅得天翻地覆。欧洲的感受尤其真切,那种冷战时期导弹危机带来的刺骨寒意,又回来了。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欧洲导弹危机”吗?当时苏联部署了SS-20导弹,美国则针锋相对地在西欧部署了“潘兴II”和陆基“战斧”,双方剑拔弩张,核战争的预警时间被缩短到几分钟。整个欧洲生活在核毁灭的阴影下,直到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才算松了一口气。如今,历史仿佛在押韵,只是剧本里的演员更多了。
战略评估研究所的所长奥兹诺比舍夫坦言,现在的局面,让人不由得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当年双方花了多少心血才达成的妥协,现在可能又要重演一遍漫长的、充满风险的博弈。
更关键的是,这场军备竞赛已经不再是美俄两家的二人转。欧洲自己搞的ELSA计划,韩国和日本也在拼命发展自己的导弹。这是一场“跨国家加速融合的过程”,以前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危险武器,现在成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座上宾。一个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了。
对于正在进行的乌克兰冲突,这些中程导弹的影响将是立竿见影的。俄罗斯很可能会在战场上“实战测试”这些新系统。它们那种打得深、飞得快、下手准的能力,对于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和后方关键基础设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学美国,组建自己的“多用途导弹编队”,把陆海空三军的打击系统、防空和电子战能力捏合成一个拳头,提升体系作战的效能。
未来会怎样?或许有一天,大国们会坐下来,重新制定一套新的军备控制规则。但眼下,所有人的共识是:克制的时代结束了,军事技术的竞赛正在全面加速。
这不是出于野心的扩张,而是一种源于深度不安全感的“导弹复兴”。全球战略的天平已经被打破,威慑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俄罗斯取消禁令,不仅仅是对现实威胁的回应,更是宣告一个全新军事竞争时代的到来。在这场新的较量中,谁的导弹射得更远、飞得更快、藏得更深,谁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未来几年的国际安全秩序,注定要在导弹的呼啸声中被重塑。
我的看法很简单:当君子协定变成废纸一张时,丛林法则就会悄然回归。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比冷战更复杂的时代,那时的对手清晰可见,规则虽然残酷但还算明确。而现在,这是一个多极化的棋局,人人自危,人人都在磨砺自己的爪牙。这不是谁想看到的,但这或许就是大国博弈无可避免的宿命。世界,正屏住呼吸,等待下一只靴子落地。
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