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所持的外交态度让美国很不高兴,因为这和他们的利益相冲突。
二十多年间中美互不往来,经历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后,美国察觉到,即便他们百般阻挠,中国却发展得愈发强盛,在国际舞台上已然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此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边境大量屯兵,中美两国竟意外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
尼克松当上美国总统后,也努力想找到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契机。
1970年10月国庆期间,天安门举办了庆祝活动,毛主席特意邀请美国记者斯诺和他的夫人一起上天安门城楼看表演。
次日,这张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给远在大洋那边的美国传递了一个信息。
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当时没领会,基辛格后来回忆道:“他们传达的意思绕来绕去,像我们这种不太细心的西方人,根本没听明白。”
后来,毛主席又一次和斯诺见面时,直接表明:“要是尼克松愿意来中国,我欢迎他来,也愿意和他聊聊。”
次年,基辛格悄悄来到中国,经过几轮商谈,双方确定了基本方向,随后中方正式宣布,欢迎尼克松来中国访问。
1972年2月21号那天,尼克松坐的飞机在北京降落,周恩来他们亲自来迎接,这历史性的一幕就此留存。
两人紧紧地握住了手,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跨越了最广阔的海洋来与我相握。”尼克松后来也感慨道:“当我们的双手紧握在一起,标志着旧时代的落幕,新时代的开启。”
尼克松刚到北京还没满三小时,就直奔中南海毛主席住的地方,他们看到这儿没有持枪警戒的士兵,住的房子也很平常。
那时毛主席身体欠佳,被肺炎缠上了身,老是咳嗽不止。
他们见面时,地点选在了毛主席的卧室,这让尼克松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通常这样的交谈,怎么着也该在客厅里进行才对啊。
基辛格讲过,毛主席特别朴素,不是不讲究,你看他那条深蓝色的裤子,上面打着好几个补丁,还照样穿着,尼克松后来才明白了这一点。
两人见面时气氛很轻松,因为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不太好,所以原定只聊15分钟,结果最后竟然聊了一个多小时。
尼克松后来回忆道,那次交谈氛围轻松随意,更像是朋友间的打趣逗乐。毛泽东反应迅速,妙语连珠,如同老友闲谈般自然,而那些严肃重大的原则问题,都在他风趣幽默的言谈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在会谈快结束时,尼克松向毛主席发问:“您最擅长的是什么?”
毛主席学问广博,中西方文化都精通,写的诗词特别出色,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理论方面更是没人能超越。他仅仅说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当这句话被翻译出来后,尼克松立刻站起身,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瞧瞧毛主席住的地方,里头摆设简单得很,茶几、床铺、地板,哪儿哪儿都堆着书。沙发还罩着块棕布,活像怕沙发磨坏了,换新的得花钱似的。
这位从湖南普通农家走出来的伟大领袖,领着中国人民闯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毛主席说的“为人民服务”绝非虚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
中美双方进行了高级别会谈,在多次讨论和激烈交锋之后,最终达成了《中美联合公报》这一重要文件,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进展。
尼克松回到美国后,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但“水门事件”被揭露后,他被迫辞职,中美关系也如同在逆流中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
1976年2月23号那天,毛主席又一次和美国的前总统尼克松见了面,还给了他国家元首级别的礼遇,这让西方国家都感到十分震惊。这次会面其实也透露出中国对美国的一些不满情绪,甚至还对后来美国总统的选举产生了影响,本来有很大希望连任的福特没能成功,卡特则当选了新总统。
卡特就任后,同中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建交磋商,中美两国在1978年正式确立了大使级的外交联系,毛主席生前的期盼最终得以实现。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天津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